聂耳故居:聂耳和国歌的故事
聂耳故居正门
聂耳故居位于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玉兴路街道荷花池社区北门街3号,为土木结构的旧式楼房,楼房后面连接两间半二层房屋,建筑面积96.27平方米。此故居系聂耳的曾祖父于清末所建,传至聂耳的父亲聂鸿仪。聂耳在他的学生时代,多次回玉溪居住在这里。1992年3月,玉溪市人民政府将其修复一新,设立管理机构,正式对外开放。
聂耳
聂耳,原名聂守信,字紫艺,云南玉溪人,1912年出生于昆明。聂耳幼年丧父,由母亲彭寂宽独自抚养长大,因孤儿寡母的他们经常受到社会上无赖恶霸的欺凌,这使得聂耳从小就富有正义感和斗争精神。受母亲影响,聂耳从小就对音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。高小期间,掌握了竹笛、二胡、三弦、月琴等民族乐器的吹奏。初中期间,掌握了钢琴的弹奏。在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期间,他不仅熟练掌握了小提琴的演奏,还与友人一同创办了“九九音乐社”。
1927年,聂耳以优异成绩考进位于昆明的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。就读期间,有人借给他一本《共产党宣言》,看后他很受启发,从此开始阅读进步书刊,积极参加学生运动。1928年,聂耳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并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,进行刻印、张贴传单以及参加示威游行等活动。1930年毕业前夕,聂耳被反动派列入逮捕名单,被迫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离开家乡,开始了一段颠沛流离的日子。1932年11月,年仅20岁的聂耳进入上海联华影业公司工作,参加“苏联之友社”音乐小组,并组织“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”,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组。
年轻时期的聂耳显露了极高的音乐天赋。大家都说,只要能从耳朵进去的,都能从他嘴里唱出来。久而久之,大家都叫他“耳朵先生”。一次明月歌舞社联欢会上,聂耳不但能表演舞蹈,模仿各种人说话,而且还能让两只耳朵一前一后地动,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,大伙儿都被逗得大笑起来。总经理罗明佑现场给聂耳赠送礼物,并称他为“聂耳博士”。聂耳笑着对大家说:“你们硬要把一只耳朵送我,也好,四只耳朵(‘聂’的繁体字‘聶’)连成一串,不像一个炮弹吗?”从此,他便改名为聂耳。
20世纪30年代中期,日本侵略者先后占领东北、华北大片国土,而国内的反动腐朽势力却仍沉溺于纸醉金迷中。社会上充斥着《桃花江》《毛毛雨》《妹妹我爱你》等一类萎靡颓废的歌舞曲。身为共产党员的田汉、聂耳认为如此“唱靡靡之音,长此下去,人们会成为亡国奴”。二人就此议定,要创作一首歌,来战胜《桃花江是美人窝》。
1935年初,田汉在电影《风云儿女》剧本和主题曲歌词刚刚完稿时被捕了。被捕前,他仓促地将主题曲歌词写在一张小小的香烟包装纸上。不久后,夏衍拿到田汉留下的剧本,在里面发现了那张背面写着歌词的香烟包装纸。听说此事后,聂耳来找夏衍,主动提出:“作曲交给我,我干!”当看到纸片上的歌词后,聂耳仿佛听到了母亲的呻吟、民族的呼声、祖国的召唤、战士的怒吼,爱国激情在胸中奔涌,雄壮、激昂的旋律从心中油然而生。根据同田汉一起提出的构想,只用两天时间便谱写了初稿,随即因躲避追捕远赴日本。客居东瀛期间,聂耳受到友好人士的热情接待,同时也看到军国主义分子大肆鼓噪“扩大在支那利益”,并磨刀霍霍。这段遭遇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,迅速将曲谱定稿寄回国内。之后,为了使歌曲曲调和节奏更加有力,聂耳和电影编剧、歌词作家孙师毅商量,对歌词做了3处修改,从而完成了歌曲的创作。
《义勇军进行曲》手稿(云南省博物馆馆藏)
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,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,《义勇军进行曲》以铿锵有力的词句伴着雄壮激昂的旋律,唱出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的强烈心声,激励着中华儿女挺起脊梁、众志成城,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钢铁长城。歌曲一经问世,就在大江南北、长城内外广为传唱,并在世界很多国家传播。1935年7月17日,年仅23岁的聂耳在日本藤泽市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。《义勇军进行曲》也成了他短暂一生中的最后一个作品。
1949年9月27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,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,将《义勇军进行曲》定为代国歌。1982年12月4日,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确定《义勇军进行曲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,并正式写入宪法。2017年9月1日,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》。这首在中华大地上传唱了70多年的《义勇军进行曲》,像一口敲响的警钟,提醒着人民居安思危,不忘革命建设的艰难忧患;像一支战斗的号角,激励着亿万华夏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。